俄军留给中国“三大教训”:别迷信导弹,别轻视美国,别心慈手软,这次俄乌冲突,虽然跟咱们没啥关系,但俄军却给中国留下了“三大教训”。 俄军开打后,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、“口径”巡航导弹可没少往外扔。按道理说,这些导弹速度快、威力大,乌军应该招架不住才对。 可现实呢?2023年5月,乌军宣称用“爱国者”系统拦截了6枚“匕首”导弹,虽说这事儿当时争议挺大,但确实让俄军的导弹威慑力打了折扣。还有2024年3月那次,俄军发射了29枚巡航导弹和28架无人机,结果18枚导弹和25架无人机被乌军防空系统揍了下来。 这说明导弹不是万能的,对方要是有靠谱的防空手段,这导弹雨就要大打折扣了。而且,俄军这么频繁地用导弹,成本可不小,效果还不一定好,有点得不偿失。 而美国在俄乌冲突里,那真是全方位介入。军事上,给乌克兰提供了“海马斯”火箭炮、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,还有各种情报支持。还有消息说美国官员直接参与了乌军的作战计划制定,连袭击俄罗斯境内目标的事儿都批准了。 美国对俄罗斯经济上的制裁那也叫一个狠,限制能源出口,冻结资产,卢布汇率一度暴跌。就拿铀出口来说,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铀供应国,美国一限制进口,俄罗斯也只能暂时限制对美出口作为反制。 这还不算完,美国还联合欧洲国家一起施压,让俄罗斯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。你看,美国这一手军事加经济的组合拳,打得俄罗斯有点喘不过气来。 最后一个,战场上可不能心慈手软。俄军在哈尔科夫的反攻,一开始气势挺足,占了几个村子。可后来乌军调集预备役部队一抵抗,俄军就有点后继乏力了。关键是,俄军在战术上好像有点犹豫,没把劲儿全使出来,结果让乌军抓住机会反击。 还有布恰事件,虽然双方各执一词,但确实给俄罗斯带来了不小的国际舆论压力,好多国家都对俄罗斯有意见。这说明在战场上该果断的时候就得果断,要是瞻前顾后,不仅可能错失战机,还会影响国际上的支持。 其实啊,这三个教训说白了,就是打仗不能只靠一种武器,得有全面的战略;别低估对手的实力,尤其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;在战场上,决策得果断,不能拖泥带水。 俄乌冲突虽然跟咱们没啥直接关系,但这些经验教训,对咱们来说,就像一面镜子,能让咱们在未来的国防建设和国际战略上,少走点弯路。 毕竟,战场上的事儿,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,得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才行。